乐山市教育局关于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第69号建议的办理答复
发布时间: 2019-10-25 13:39      来源: 市教育局
打印 分享到: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尊敬的王杰文代表:

市人大七届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主体责任,切实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建议”的建议,转我单位办理。按照代表建议办理有关规定,现将办理情况回复如下:

一、 工作开展情况

(一)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格局

一是加强部门协作,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制。由市妇联牵头,市教育局、市精神文明办、原市卫计局等8部门联合下发了《乐山市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调整乐山市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我市家庭教育工作由市妇联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规划实施领导协调机制,各司其职,切实做好综合协调、指导推进、督促查检等工作二是强化阵地建设,畅通家校沟通渠道。要求全市每所中小学成立家长委员会或家长学校。目前,全市559所中小学、895所幼儿园,共建立家长学校1069个,占比73.5%。各家长学校通过举办讲座培训、开展咨询、召开家长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交流推广成功的教子经验,进一步增强了家长的教育观、成才观。多数学校还实行“家校联系卡”制度,实行家长开放日、接待日,开展“走千家,访万户”家访活动,密切与家长的联系,通过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致家长一封信》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增进对学生的了解。三是创新思路,搭建新媒体网络教育平台。每年,市教育局通过“乐山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指导家庭教育的信息上百条,阅读量超10万。同时,市妇联动员全市近5万余名家长报名关注全国妇联免费家庭教育微信公众号“心系家庭微课堂”, 开通市妇联微信公众号“乐山女性”,定期推送家庭教育信息,帮助家长树立科学家庭教育意识。四是突出社区教育地位,实现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市教育局与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社区、家庭在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任务和职责。目前,我市共有行政村2234个,由市妇联牵头,城市社区已建立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的共有143个,占比54%,农村社区(村)已建立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服务点的900个,占比45%,每年接受家庭教育服务指导人群50万人次,家庭教育工作不断普及提高。五是整合资源,发展壮大家庭教育工作者队伍。大力支持各级妇联、民政、卫生等部门组建教育讲师团进行宣传教育,充分发挥“五老”志愿者报告团、青少年思想道德宣讲团、关爱团的作用,在中小学生中进行深入的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市教育,促进中小学生树立建设家乡的远大志向。3年,“五老”家长学校讲师团共开展报告687场,参与家长200920人次。六是以活动为载体,拓展家庭教育的外延。每年在全市集中开展 “幼小协同 科学衔接”的学前教育主题宣传活动,今年的“说说入学准备那些事儿”主题征集活动,共收到作品455条;利用各种节日,指导学生在家庭中开展孝老敬亲教育活动,让学校教育在家庭中开出文明之花,如“三八妇女节”、“九九重阳节”、“教师节”“春节”“父亲节”等节日,学校都不失时机地进行节日教育拓展,号召学生为家人送上一句祝福、献上一杯热茶、为忙碌的父母捶捶背、为操劳的爷爷奶奶洗洗脚等;乐师附小通过遴选优秀家长,助力校园课程,已先后邀请近百位家长走进附小课堂开展家长教师进课堂活动;翡翠实验学校“翡翠家庭教育同盟”班级活动和小组活动每期都有序地开展,密切了家长与学校教育的联系,提升了家长对教育的理解与参与度。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筑牢未成年人德才基础

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市教育局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在教育各环节、各领域、各体系的重要地位,并要求教师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近年来,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开展了时刻听党话 永远跟党走“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圆梦蒲公英”“第二届中小学科技节”“美丽乐山、我是行动者等系列主题活动,通过读书、看电影、写征文、演讲、拍摄微电影、书画比赛、科技创作等形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中华传统文化、生态文明、科技等教育。重视实践育人,下发乐山市教育局等9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命名嘉阳矿山博物馆等9个单位为“乐山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推动我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帮助中小学生了解省情、市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高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加强法治教育。各校认真开展《宪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把法治宣传教育贯穿于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全市各学校配备了法治副校长或辅导员,每学期开展1-2次法治知识讲座。开展依法治校创建活动,着力打造法律进学校示范点和学法用法示范单位。各地与综治办、司法、公安、法院、检察院、律师协会等部门组织协作,利用法院、少管所、监狱等社会资源创建了一批综合性、常设性、功能齐全的法制教育基地,如峨眉山市依托公检法、消防等社会资源,建成了法院、消防、税法等教育基地,全年组织旁听法院庭审观摩活动5次,依托法治教育基地开展法治教育活动50余次;犍为县依托犍为戒毒所、法律援助中心、犍为职中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犍为职中获评首批“四川省政法系统青少年法治实践教育基地”,是乐山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学校;金口河区建成“铁道兵博物馆”等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沐川县依托沐川县职业中学建立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积极开展禁毒教育宣传。全市12个县(市、区)均建立了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同时,各校积极组织师生到法制教育基地——嘉州监狱开展警示教育活动,通过服刑人员现身说法,观看服刑人员的法治文艺演出,参观服刑人员学习、生活、劳动场所等活动,对青少年进行形象、生动、直观的警示教育。三是提升网络素养。开展学习类APP等移动应用程序专项整治,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做好《护苗·网络安全课》课件宣传推广工作,组织学生观看“护苗·网络安全课”系列课件并通过谈观后感的形式,引导学生绿色上网、安全上网。开展了“绿书签·2019”系列活动,引导青少年绿色阅读、文明上网,倡导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远离和抵制有害出版物。构建书香校园引领学生阅读,要求全市各中小学校配备学校图书室和阅览室,目前已完成配备400余间,同时,通过建立校园书廊、橱窗、班级图书角等校园阅读空间,方便师生阅读,经常为师生推送文学经典导读和音频资料,形成阅读环境。各地各校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渗透“扫黄打非”知识,使学生可以随时与经典同行,开阔了师生的视野,陶冶了师生情操,让经典文化中承载的优秀传统道德成为新时期优秀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三)加快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市教育局认真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近年德育工作的重心。一是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近年来,市教育局先后转发了教育部《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规范》、《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贯彻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实施意见》(川教〔201357)、《四川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的通知的通知》(以下简称《指南》)、《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中小学心理危机“三预”工作指导意见>》和下发《乐山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安全防护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等系列配套文件,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完善转介制度,避免因心理问题引发各类极端事件。201811月,在乐山一中召开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会,会议期间,各县(市、区)教育局分管局长、教育股股长、中小学校长及市教育局、教科所相关人员参观了乐山一中心理发展中心,现场观摩心理课,峨眉二中、实验中学、乐山一中、市教科所做了大会交流发言,市教育局副局长韩涛部署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逐步壮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目前,各中小学校共有专职心理健康教师36人,兼职心理健康教师1523人,专业为心理学或教育学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148人。市教育局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纳入教师培训计划,以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技能和教育心理学通用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在学科教师中开展全员培训,提升学科教师心理教育素养。另外,于2016年10月,由市教育学会组织全市40余名专兼职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培训;2017年10月,该学会组织全市20余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参加生涯规划师培训;2018年10月,市教育局组织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基础教育科(股)负责人和部分中小学校分管校长、心理健康教师一行27人前往成都市邛崃一中、华阳中学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2019年,推荐五通桥区二码头小学加入四川省乡村学校振兴联盟,争取到省级青少年综合素质绿橄榄心理培训项目与该校签约,同时,五通桥区10所学校共计36名心理健康课教师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培训。2003年起,我市一直坚持搭建平台提升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水平,市教育学会、教科所先后编辑乐山市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议材料《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资料选编》3集。目前,全市中小学以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为核心、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工作队伍正在逐步形成。三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近年来,我市绝大多数中小学校依托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各中小学和校外活动场所,结合学生心理需求,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新生入学适应、人际交往、青春期教育、考前减压、女生心理保健等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对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有效的个别辅导,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四是加快推进心理辅导室标准化建设。2015年,市文明办、市烟草公司在市实验中学投入50万元,升级建成市未成年人心理指导中心,承担起全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中心为每位到访学生及时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创办了心理健康知识报《心视野》,每学期开展个案咨询近百余人次。目前,全市559所中小学校中,76所配备了心理辅导室并有效使用,其中包括25所小学、25所初中、19所高中和7所中职学校,配备率分别为小学11.26%、初中22%、高中73%、中职学校30%五是开展心理健康特色学校创建活动。2018年,根据《乐山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乐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创建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各校积极开展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共11所中小学参与申报,经组织专家评审申报材料、对部分学校实地抽查,确定命名了8所学校为首批乐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其中,包括乐山一中、乐山外国语学校、峨眉二中3所高中,市实验中学、乐山七中、井研周坡初中3所初中,市外国语小学、五通牛华镇二码头小学2所小学。乐山一中和峨眉二中还被评选为首批省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填补我市空白。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是继续开展好家庭教育工作。要求全市所有中小学校都成立家长学校,家长学校要按照阵地共用、资源共享、节俭办学、务求实效的原则,努力达到有标牌标识、有师资队伍、有固定场所、有经费保障、有教学计划、有活动开展、有教学效果的规范化建设目标。在发展壮大家长学校工作者队伍、专家队伍、志愿者队伍、“五老”队伍基础上,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研究,重视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加强基层家庭教育队伍人才培养,提高家长学校指导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着眼核心素养,丰富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内容,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家校沟通渠道,举办家长培训讲座和咨询服务,组织社会实践和亲子活动,通过家长现身说法、案例教学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

二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换脑筋、换思路、换办法,改环境、改途径、改习惯,切实将党和国家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落细落小落实,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大力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让立德树人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回归生活,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拟于今年出台《乐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2019年底,全市26所普通高中完成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2020年底,全市所有中小学校按《指南》标准建成心理辅导室。到2019年,高中阶段学校(含中职学校)保障至少配备1名心理健康专职教师,结合高考改革开设生涯规划教育,省级示范校、市级示范校将其纳入考核评估;校学生人数在1200人及以上的农村学校和在校学生人数在1000人及以上的城、镇学校,按照10001的生师比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并组建由德育干事、骨干班主任构成的、稳定的心理教研组,开展定期的业务研讨和专业督导,负责学校常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落实教育部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政策,健全和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和标准,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兼职教师,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职称评审、绩效考核范围。建立、完善心理危机“三预”工作协调机制,按照市卫健委、市教育局等10部门《关于转发省卫健委等部门关于做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配合试点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贯彻落实《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中小学心理危机“三预”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川教函〔2018274 号)精神,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实施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预警、干预(简称“三预”)工作的合力。

感谢您对乐山教育工作的关心支持

联系人:蒋羽  联系电话:2432984

 

                            乐山市教育局

                          2019725


政策解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条
下一条

主办:乐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心连心服务热线:0833-12345

网站标识码:5111000002

承办:市数据局

技术电话:0833-2096881

蜀ICP备12011101号-1

备案图标 川公网安备 511102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