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引征程》(64)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框架
发布时间: 2021-11-22 16:53      来源: 四川观察
打印 分享到: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重温党史,献礼华诞,今天的《党旗引征程——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四川印记》,我们一起去了解上世纪90年代,四川是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框架的。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省委、省政府切实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在四川的逐步建立。

首先,进一步转换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在1991年12月,省委、省政府就发出《关于国营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增强活力试点的意见》。1992年初,省委、省政府在全省确定了100户国营大中型企业进行以破“铁交椅、铁饭碗、铁工资”的“三铁”为主要内容的转换经营机制改革试点,并逐步在全省大面积推广。1992年11月,省政府召开了全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工作会议,并于1993年2月出台了《四川省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施办法》。

其次,有序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1993年7月,省委、省政府选择了22户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试验,经过两年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1995年5月,省委、省政府召开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暨企业管理工作会议,会议成立了四川省企业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9月,四川省企业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将试点企业扩大到80户。


再次,深入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1992年9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四川省股份制试点工作会。1993年3月,省委办、省政府办下发了《关于加强对我省股份制试点工作领导的通知》。这期间,四川上市公司迅速增加,定向募集公司占全国第三位。与此同时,与股份制企业相配套的证券市场也开始启动。1991年,四川建立了全国首家区域金融证券交易中心——四川金融市场证券交易中心。后来,交易中心所在地红庙子街也成为自发交易的聚集地,参与交易人数最多一天达数万,一度形成了中国证券交易的奇观。

到1995年底,全省累计组建股份有限公司330户,有影响的公众公司53户,居全国第2位;组建责任有限公司3000多户。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这一时期试点改革的成功典范,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逐年攀升,于1996年成为中国彩电第一品牌。各地在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创造了很多成功做法和经验。其中,宜宾县率先打破产权制度禁区,推行股份制,探索找到了一条县属企业改革的成功路子,被称为“宜宾模式”在全国推广。


然后,成功实施了“两个转变”试点。1996年9月,省委、省政府决定由绵阳率先在全省进行加速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试点,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在机制转换、结构调整、资产重组等核心问题上取得突破新进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四川建立提供了宝贵经验。

此外,四川还着力在建立健全经济调控体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推进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改革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总之,这一时期,四川主动抢抓机遇,积极开拓创新,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和各项配套改革力度,在许多领域和众多环节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四川省广播电视台

联合出品

政策解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条
下一条

主办:乐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心连心服务热线:0833-12345

网站标识码:5111000002

承办:市数据局

技术电话:0833-2096881

蜀ICP备12011101号-1

备案图标 川公网安备 511102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