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8 - 乐山简史
P. 88

·乐山简史· LESHAN JIANSHI



            募造大悲千手观音像一尊,法身高三丈余,为西蜀铜像之最;僧大用开

            建新开寺;僧道德开建降龙院;僧德祐重建保宁寺;僧月公开建龙门院等。

            明嘉定知州袁子让《二山图记》称誉:“神州有三大道场,为震旦佛国:

            一曰峨眉,二曰五台,三曰普陀,则峨眉又神州第一山也!”清初胡世

            安《译峨籁》中详列出 106 个佛寺。可见,明代峨眉山佛寺数量达到空
            前的规模。

                 道教  明初,张三丰真人曾到峨眉山,与峨眉武僧交流武术,还用

            “龙蛇体”书写唐宋名诗赠与伏虎寺僧人,僧刻碑立于寺内。正德年间,

            峨眉飞霞道人游历京师,为武宗皇帝治病有功,赐建飞霞宫,后乞请还

            归峨眉。万历十三年(1585),御史赫卫阳之子赫瀛游峨眉山时,捐资
            修建吕仙行祠。这是山中修建最晚的道观。崇祯六年(1633),更名纯

            阳吕祖殿,俗称纯阳殿。万历四十三年(1615),明光道人兴修会宗堂(今

            报国寺),祀普贤、广成子、楚狂,主张道佛融合。据统计,明末大峨

            山和峨眉城郊有道观 40 余座,二峨山有道观 30 余座,共计 80 座左右。


                 三、地方名士

                 明代乐山学宫、书院广布各地,促进了儒学发展,涌现出“嘉定四谏”

            等贤达名士。《明史·彭汝实传》记载:“与启充及徐文华、安磐皆同里,

            时称嘉定四谏。”清人王来遴《新建东岩书院记》称誉:“在前明,有魏(魏
            瀚)袁(袁子让)诸君子以为倡,一时二王(王咏、王毓宗父子)四谏,

            媲美后先。”

                 余子俊 (1429—1489),字士英,夹江县人。明景泰二年 (1451) 进士,

            授户部主事进员外郎,后出任西安知府。继升陕西右参政,后拜副御史,


            62                                                                                                                                                                 63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