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5 - 乐山简史
P. 65

·第一篇  古代乐山·




            牛山,南宋黄庭坚改名为乌尤山,取意此山竹树茂盛,墨绿尤甚。盛唐时,

            慧净上人结茅乌尤山,创建正觉寺。南宋晚期修葺乌尤寺。

                 城内佛寺有西林寺、能仁院和浮图等。西林寺在城东,与凌云寺隔

            江对峙。能仁院在城西石像山。高标山右麓有浮图(佛塔),临近城西门楼。
            浮图为白色,又称白塔,后世白塔街即以此为名。宋代建有九龙山龙泓寺、

            圣冈山东山寺等。

                 凌云大佛。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建的弥勒佛石像,唐宋又称

            凌云大像、嘉州大像,即今乐山大佛。凌云大佛始凿建于盛唐开元初年
            (713)。据韦皋《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记载,来自今贵州的海通

            法师,在三江汇流处的凌云山溷崖下,看见江水沱口“突怒哮吼,雷霆百里,

            萦激触崖,荡为厱空,舟随波去,人亦不予”,大动慈悲之心,决心“克

            其能仁,回彼造物”“减杀水势”。同时,借助佛祖法力,镇江压邪,
            保佑过往船家商旅,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凿建工程十分浩大,海通禅

            师经过多年募捐,设计打样,奋力营建,但身卒而功半。开元中,朝廷“诏

            赐麻盐之税,实资修营”。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持俸钱二十万以济其

            经费”。贞元五年(789),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有诏郡国伽蓝,修旧
            起废。遂命工徒,以俸钱五十万佐其费”,继续完成“从莲花座上至于膝”

            的工程。贞元十九年(803)完工,历时 90 年。大佛建成时,“趺足成形,

            莲花出水,如自天降,如从地涌。象设备矣,相好具矣”。佛身通体涂金,

            光芒四射,并修建楼阁将其保护。两侧为护法天王像龛。《嘉定府志》

            记载,大像阁“即大佛阁,宋之天宁阁也,在凌云山之南”。在宋明清
            文献记载中,大像阁有 7 层、9 层、10 层、13 层等说。韦皋《嘉州凌云

            寺大弥勒石像记》称头部“顶围十丈,目广二丈”。范成大《吴船录》


                                                                                 3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