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5 - 乐山简史
P. 105
·第一篇 古代乐山·
铺,以商贸为主。主街临街房屋檐宽达三四米,由 100 多根圆木柱支撑,
形成“凉厅”街道长廊。街道两头窄、中部宽,长度 209 米,最宽处 9.5 米,
街中心建一戏楼,形如扬帆之船。因地处山头,有“山顶一只船”美誉。
第四节 社会文化
一、府县学与书院
这一时期,乐山文化教育以府县学为主,注重书院发展。
府县学 清代嘉定官学为府县学合一。雍正十二年(1734),升州
学为府学,新设乐山县后府县学共处一地,府学额文武科各取 15 名,县
学额文武科各取 16 名,永广学额文武科各取 2 名,加广学额则可随时增
减。咸丰三年(1853)以后,府学额增加至 22 名,县学额增为 26 名。
有学田三处,分别在嘉乐乡张公桥畔、凌云乡鸿谷桥畔、大渡河南安谷乡,
每年收租银 20 两。嘉庆《峨眉县志》记载,峨眉儒学在县城东南育贤街
学宫右,有学田二处,每年收谷租 30 石。清初,嘉、眉、邛、雅四州应
试生仍在嘉定试院参加院试。后邛、雅、眉三州分出,嘉定试院只负责
本府属县应试事宜,直到清末新政废除科举。
书院 康熙年间,上川南道张能鳞将毁于战火的凌云山九峰书院改
建于高望山麓,取名高标书院。嘉庆七年(1802),知府宋鸣琦重建九
峰书院于宋安乐园故址,今月咡塘火神庙后,成为嘉定府规模最大的书
院。乾隆十七年(1752),乐山知县陈为光改建城北龙神祠内的九龙书院。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