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0 - 乐山简史
P. 160
·乐山简史· LESHAN JIANSHI
门多于旱门。从内城墙到外城墙,体现了《吴越春秋》所称“筑城以卫君,
造郭以守民”的传统文化观念。
民国时期,乐山城市规模有所扩大,城区面积发展至 1.5 平方千米
左右,一直延续到 80 年代初。城市人口有所增加。《乐山市市中区志》
统计,1934 年,乐山城区人口为 8345 户,丁口 32989 人。1940 年,城
区总人口约 5 万人,常住人口 4400 户,23581 人。1947 年,城区总人口
约 6 万人,常住人口 7392 户,34359 人。民国时期尤其在抗日战争期间,
由于人口流动频繁,实际人口远大于此数。如,1943 年乐山区防空指挥
部指挥韩文源在工作报告中说,“接收安置从沦陷区疏散来的机关、社团、
学校、工厂,我责无旁贷,唯本市区人疏散下乡、返城、再疏散、再返城,
辗转循环,实感棘手。现市区人口已增至十万。”
拆除城墙 民国时期乐山城先后组织两次拆除城墙。第一次是在
1928 年。乐山县知事罗纬载部署拆除拱辰门到福泉门、迎春门的一段外
城墙,改修城区街道,路幅扩展为 6 米宽,以便车辆通行。为此,居民
反应强烈。罗纬载召集有关人士商议,于 1929 年修建风火公墙,并发布
公告“永不建筑摆摊”“以防大患”,公告用雅石刻成碑嵌在上顺城街
南端街口墙壁上。
第二次是在1948年。拆除外城墙的嘉乐门,修建营门口、半边街河堤。
营门口位于今张公桥附近的竹公溪河口,是成嘉公路进出城区的咽喉要
道,因河堤年久失修,路面塌陷一半,形成交通阻塞。嘉乐门位于兑阳
湾巷与半边街交汇处,城门洞宽仅 4 米,进出城时交通拥挤,当局就想
出“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拆除嘉乐门,拓宽路面,将拆下的城墙条
石用以修筑营门口河堤。1948 年 8 月,岷江洪水暴涨,营门口河岸坍塌,
134 135